設為首頁回蕃薯藤
家園重建•活動通報
蕃薯藤 / 再造新故鄉 / 社會心理重建 /向不幸罹難的死者致哀---

向不幸罹難的死者致哀---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心理復健工作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重建家園」工作,應該包括身體健康上、心理福祉上及社會功能上等多方向度進行定位。當第一線救難工作正如火如荼開展之際,以預防「二度(身心)危機」再度發生的災後心理復健工作的規劃與瞭解,更是面對地震因應措施時不可忽視的環節。以下本短文將以「災難心理學」的觀點,簡要說明災難發生的心理歷程、身心壓力反應及災後心理復建的原則。

(一)存活者(survival)
根據Hodgkinson與Stewart(1991)的研究指出,「存活者」不只是「倖存者」與「罹難者」的一線差別而已,存活者是與生活品質有關聯。舉例來說,存活者通常會不斷反覆回想地震事件的發生經過,甚至產生夢魘,並且深陷在創傷經驗裡。一般而言,存活者可能會面臨下列五種心理經驗。

  1. 死亡的印記:存活者目睹死亡事件,特別是自己親近家人就在自己身旁卻無力營救,這樣的意象往往盤據在存活者的腦海,形成一種揮之不去的印記,若持續縈繞死亡意象,會加深倖存者的心理傷害。
  2. 自我罪疚感:存活者面對親人的死難,往往伴隨著罪惡感。例如他們會認為:「為什麼別人的樓房不會倒塌,偏偏我們的房子在一夕間化為烏有?」或者倖存者面對自己妻子的罹難痛哭:「我明明就聽到她的聲音,可是就是沒有辦法拉她出來,為什麼我沒辦救她。」這樣的自我罪惡感若未能適度處理,有可能轉化為潛意識的壓抑情緒,加劇自我無助感,並且對自己的倖存感到責備與不安,從而改變自我概念與人生觀。
  3. 心理的麻木:一般來說,當面臨創傷意外後,會有一段時間表現十分冷靜鎮定,好像可以勇敢因應災難事件,但這往往是一種「暴風雨前的寧靜」,也就是存活者是其實是還沒開始對該事件進行深度反應,所以他們呈現出震驚困惑的初級反應,但外界往往面對此狀態會以為倖存者冷 靜因應、意志堅強。心理麻木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如果在短期內存活者有此反應,可以降低患者直接面對災難事件的心理痛苦與身心衝擊,但若長期以否認壓抑的方式面對災難事件,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擾或心理不健康狀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存活者都會產生心理麻木現象。
  4. 關愛的衝突:存活者是親身經歷災難事件的見證者,所以,他們對災難事件的描述敘說往往是釐清災難事件的寶貴經驗。一開始對外界的探詢訪視,存活者會高度配合並敘說經驗。但當存活者一再被要求「經驗再現」,反而會產生心理疲憊,甚至對外界的訪視產生不信任感。這時,存活者可能會產生「受害者意識」的認同,認為自己的經歷是「外界所無法瞭解」,「一再敘說經驗只是更加深自己倖存的慚愧」,因此對外界的關愛產生驅避的衝突。其實,存活者所面對的災難遭遇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劇烈的事件,它們往往無所適從,甚至面對陌生人一再地敘說遭遇,也可能會伴隨著懷疑、擔心甚至憤怒的情緒反應。所以,以專業的方式介入存活者的社會支持,並嚴守專業倫理,是訪視受害者的基本守則。
  5. 意義的追問:存活者需要在適當時機嘗試解釋自己的遭遇,並且能夠慢慢賦予事件意義,並肯定生命的價值,重建社會網絡與維持社會功能,這部分涉及存活者對生命意義的重構與新生活的開展。「活出意義來」是存活者的終極目標,而這同時攸關創傷家庭的生活品質,這是漫長卻 必要的心理復健工作的一環。

以上是存活者面對災難事件的可能心理反應歷程,但這並非通則,事實上,每個存活者面對災難事件仍存在「個別差異」的反應,這是值得注意的訊息 (Gilliland & James, 1993)。

(二) 存活者的身心壓力反應及治療因應:
根據美國社區緊急事故因應小組(CERT)的報告,存活者可能會有下列的心 理症狀:

容易激怒的、生氣的
自我責備、責怪他人
孤立、生活撤退
復發的恐懼
感到震驚、發呆、麻木或被事件陰影籠罩
感到無助感
心情起伏不定
悲傷、憂鬱或哀悼
否認
注意力或記憶力的問題

另外,根據美國社區緊急事故因應小組(CERT)的報告,存活者可能會有下列的生理症狀:

食慾不振
頭痛、胸腔疼痛
腹瀉、胃痛或暈眩
過度活動
過量服用酒類或藥物
惡夢連連
無法入眠
疲累感、活動能量降低

此外,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Ⅳ,1994)的定義:當一個人經歷極度的創傷壓力事件而且持續出現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的反應,隨後伴隨以下三大類症狀:
(1) 此創傷壓力事件經由夢境或回憶持續被再度經驗。
(2) 對創傷相關的刺激產生逃避反應及對一般的反應麻木。
(3) 持續升高警覺性。

若以上的症狀造成個人人際關係與社會功能的受損,而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則稱為「精神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存活者是否導致PTSD,應由精神科醫師等專業人員進行診斷與治療。一般而言,PTSD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社會治療(如個別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及家族治療或社區治療等模式)。

總之,幫助存活者,應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為首要步驟,並且能夠學習傾聽與同理對方,並且恪守保密原則,並提供存活者必要的社會支持(不管是物質上、精神上、情緒上、認知上等支持內容),並且以真誠、尊重及平等的互動關係與態度接近瞭解存活者,相信是可以幫助存活者度過難關。如果存活者需進一步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協助,也請就近向各醫院或「九二一地震因應相關單 位」尋求協助,至於相關的訊息我們也會陸續上網。

本資料由「台灣大學921災後社會、心理復建小組」提供,(林耀盛編寫)
服務專線 080080990 (10:00--22:00 有專業人員輪值服務)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3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