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回蕃薯藤
家園重建•活動通報
蕃薯藤 / 再造新故鄉 / 社會心理重建中醫大新計畫 / 孩童常見身心反應家長協助手冊

孩童常見身心反應家長協助手冊
921 地震的工作經驗

周仁宇醫師、陳錦宏醫師 編印
台中省都扶輪社 贊助
東海大學九二一災後重建資訊整合專線

line
目  錄 一、孩童常見的災後身心反應

二、兒童災後身心反應及協助方式

  1. 重新經歷類
  2. 退避麻木類
  3. 過度警覺類
  4. 其他反應類

三、家長常問的問題

line


孩童常見的災後身心反應

picture

   這次地震過後,我們在新社及大里對兒童進行大規模的調查,以評估兒童的身心狀況,我們發現有些災後反應常出現在兒童身上。以下就最常見的十二項依序排行如下:

  1. 帶著恐懼的神情,重覆與地震相關的遊戲或言語
  2. 誤以為地在搖晃
  3. 常常要注意逃生、防護用具,或注意房子的安全
  4. 變得更黏人,不敢獨處
  5. 常表達擔心地震再來,同時神情恐懼、害怕
  6. 接觸跟地震有關的畫面或情境時,神情就顯得非常害怕
  7. 對很小的餘震有過度的反應
  8. 考試成績退步或做功課的時間拖長
  9. 易發脾氣
  10. 做惡夢或半夜驚醒
  11. 心不在焉或發呆
  12. 不願意討論或回想與地震有關的事
picture

  ※ 以上各項反應中,第1、2、6、10項屬於「重新經歷」類;第3、4、5、7、9、11項屬於「過度警覺」類;第12項屬於「退避麻木」類;第8項屬於「其他反應」類。

   以上每一項,都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兒童出現反應。許多父母帶著孩子來醫院求診,也都是因為相當擔心這些狀況。在這五個月來的門診經驗中, 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孩子,經過父母的適當協助後,均可以在一至兩個月時間,恢復生活的常軌 ,只有少部分仍需要進一步的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

  如果家中的孩子有以上狀況,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呢?

  接下來,我們將為您詳細說明兒童各類災後反應,以及協助孩子的方式。

back to top
line


兒童災後身心反應及協助方式

    重新經歷類


      孩子會以各種方式重回地震發生當時的處境,想要重新控制那個經驗。這些方式,包括遊戲、幻想、目睹、與夢境。(量表第1至5題)

    line


    ★狀況一

       孩子將積木堆高,再將它推倒,同時臉上顯得茫然無助。

    【協助方式】

      此時,如果我們陪著孩子玩,有時孩子會說出他自己的情緒:「好可怕,房子都倒了」。因為是孩子自己發動的遊戲,而且有大人陪著,他這次的經驗不會再像地震當時那樣無助;如果孩子處在混亂的恐懼中,大人可以幫他指認出害怕的情緒,讓他清楚原本混亂的情緒,同時覺得被接納。

      地震剛發生後的避難所中,常看到孩子在玩有關地震的遊戲,如果我們不讓他們玩,便阻斷了他們重新得回控制感的機會。現在,在組合屋裡,我們見到孩子們彷彿回到三十年前的社區,許多玩伴,不停地遊戲。除了「愛玩」以外,我們也可以看到那之中逐漸在新生活裡找到熟悉感和控制感的軌跡。大人們自己重新適應的心理歷程,若能和孩子分享討論,必定可以為孩子的地震經驗加入一些正向的意義。


    ★狀況二

      孩子很喜歡看和地震有關,可怕的電視報導。

    【協助方式】

      這也是某種型式的重新經歷,孩子以為這次的經驗會比地震當時更安全。玩地震遊戲常是好方法,但電視卻常有反效果。大眾傳傳播媒體的影像報導已經被證實對孩子會造成極大的壓力。一般說來,影像所造成的壓力要遠大於聲音和文字。所以我們建議,儘可能不要讓孩子看這樣的節目。但可以讓孩子接觸與地震相關的科學書籍,或與孩子討論地震有關的知識。


    ★狀況三

      孩子每天都在入睡後一小時左右,突然在睡眠中出現哭泣、激動、害怕的表現,而且並沒有完全醒來。叫醒他後卻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

    【協助方式】

      這是典型的夜驚症,孩子通常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旁邊的人卻被他嚇到。這是孩子在淺睡期與深睡期交界時發生的狀況,建議父母此時可以輕聲安撫孩子再度入睡,後半夜通常不會再發生。這樣的期況如果是在地震後才出現的話,通常只要孩子的焦慮得到處理,就可以改善。但如果情形很劇烈,或太常發生,或一段時間後仍然沒有改善,就要盡快到兒童心智門診求助。

      有更多的孩子半夜從夢中醒來,卻不見得會吵醒大人。他們記得夢裡的可怕情景,自己嚇得要命,但不一定會說出來。建議您如果發現孩子醒來,可以只是陪伴孩子入睡,同時給他安全的保證。在白天時,再盡可能藉由談話或畫圖讓孩子把夢境表現出來並與他討論。


    ★狀況四

       當別人不小心踫到他的桌子,就以為有餘震而準備躲避。

    【協助方式】

      不要笑孩子,即使他已經連續這麼怕了五個月,也不要笑他。反倒是可以和他討論下次可以用什麼方式更快更安全地避難或判斷是否真有地震。但同時也要告訴他剛才真的是沒有地震的事實。長期下來,孩子很可能會很沮喪,因此必須注意孩子在這過程中所累積的無助和無力感。


    ★狀況五

       孩子突然慌了起來。

    【協助方式】

       他可能是想起災難的某個片段,不見得是事件,也可能是氣氛、味道、光線的記憶。此時,我們可以抱著孩子,盡量使他溫暖,給他熟悉心愛的玩具。輕聲地與孩子說話,給他安全的感覺,並且告訴他,他是安全的。因為他的恐懼主要來自幻想世界,所以如果能與他討論現在的人物、時間、地點等現實上存在的內容,也會有幫忙。


    注意事項

    picture
      「重新經歷」類的反應,如果持續太久。就等於孩子長期處在地震的壓力下,常常會造成孩子在地震發生的幾個月後,開始逐漸出現嚴重的創傷反應。因此必須特別注意。

    back to top
    line


    退避麻木類

      少數孩子會逃避所有和地震相關的事,這通常包括兩部分:不願意或不能回想,以及不願意看到或經歷。(量表第6至11題)

    line


    ★狀況一

       明明怕地震,因此心情不好,生活作息改變,但就是不談地震。

    【協助方式】

      這時,硬逼孩子去討論,通常沒有用。比較好的方式仍然是替孩子說出他的狀況(「你最近比較沒有精神,好像都不想動哦」),但不要急著改變他的情緒(不要說:「不要這樣有氣無力的,像什麼話」),也不要急著要他承認這是地震造成的。


    ★狀況二

       孩子只要上到二樓,就非常害怕,直到下到一樓才能平靜,因此不願意回到原本居住的地方。

    【協助方式】

      這時,我們只能無條件接受孩子的情緒,必須起碼讓孩子知道他的情緒是正常的,任何人都會害怕;但同時也要對孩子的行為設限-可以害怕,但仍要去學校,仍得上二樓,這樣孩子才有機會發現自己其實可以辦得到。


    ★狀況三

       孩子變得比以前文靜乖巧,個性變了個樣。

    【協助方式】

      孩子可能仍然驚魂未定,因此減少活動來避免讓自己焦慮不安的事發生。這是孩子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控制焦慮,如果沒有造成生活上的負面影響,則不需要急著讓孩子恢復原來的樣子。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對地震有不正確的想法,有的孩子以為因為他不乖或做錯什麼事,才發生這麼嚴重的事。也有可能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勇敢,因此想要表現得勇敢一點。這個時候,建議您多與孩子討論地震的知識,盡可能誠實地回答孩子關於地震的各種問題。


    注意事項

    picture
      「退避麻木」類的反應常會受到忽略,而且這常表示,焦慮對孩子來說已經無法面對,而必須使用逃避的方式。因此,我們必須對這樣的反應保持高度的覺察,非常小心地觀察。

    back to top
    line


    過度警覺類

      這是孩子在災後最常出現的反應類型。(量表第12至18題)其實不只孩子如此,任何人在面對突然的巨變時,都會有高度的警覺。必須要等到環境可以完全令人放心後,才有可能消退。

    line


    ★狀況一

       地震後孩子常翻來覆去,躺在床上很久才能入睡,也常半夜醒來,或一早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了。

    【協助方式】

       當孩子很焦慮的時候,便非常容易失眠。有的孩子不容易入睡,有的孩子則太容易被吵醒。當孩子很緊張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黏著父母,不讓父母離開,而入睡則是他非得離開父母的時刻。因此,我們可以在入睡前,陪孩子唸一段故事書,或做些孩子喜歡的靜態活動,當成是一種入睡前必有的儀式。如此,可以讓睡眠變成是一個比較放鬆的經驗,孩子的睡眠常會改善。

       但是,如果孩子的失眠狀況已經嚴重影響白天的作息,且持續超過數個禮拜。則應至兒童心智門診求診,極短期的藥物治療常常可以有極大的改善。


    ★狀況二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男生,地震後整天盯著天花板看,怕房子像那天夜裡那樣倒下來。他幾乎不讓爸爸離開他的視線,很容易受到小餘震的驚嚇。他每天都吵著要爸爸帶他離開大樓裡的家,到公園去,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廿次。爸爸很擔心孩子從此變成一個膽小的孩子。

    【協助方式】

       孩子有過度或過久的警覺反應,表示他仍然覺得不夠安全。我們不能急著叫孩子不要害怕,因為害怕是他現在最重要的武器,拿掉面臨大敵的人手中的武器,只會造成更大的恐慌。

      後來這位父親很有耐心地,告訴孩子:「爸爸知道你在害怕,害怕是正常的」,他陪孩子準備了各種安全的措施;並且固定時間陪孩子去公園,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離開他害怕的大樓一陣子;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他都陪孩子唸故事書。我在門診什麼也沒做,只是支持爸爸繼續做下去,一個月後,這個小男孩已經不再過度害怕地震了。


    ★狀況三

       孩子在地震後變得很不專心,持續力也變差了。

    【協助方式】

      921地震後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孩子在學校裡不會出現上述在家裡出現的那些反應。倒是許多老師不約而同地發現:班上的學童變得比以前好動、不專心。這通常有幾個原因:
    1. 災後許多學校都受到嚴重損害,孩子上課的空間變得狹小擁擠,或是改在戶外上課,使得令孩子分心的刺激物增加。
    2. 學校重建時有很大的工程噪音。
    3. 上課時間變的不固定或與以前不同。
    4. 整個環境變動太大太頻繁,有的孩子會幻想:「說不定明天以後就永遠不必上課了」。
    5. 活動空間減少,孩子精力無處發洩。

      因此,固定作息、減少環境的變動、並且讓環境單純化是讓孩子專心的第一步。可以適當的提醒孩子,也可以在孩子開始要分心的時候,讓孩子幫忙你做件小事,拿個東西,再回來寫功課。另外,也可盡量安排時間或機會讓孩子可以有足夠的運動量。


    ★狀況四

       一個原本活潑外向的低年級女生,在地震後變得很膽小,不敢讓媽媽離開自己五公尺以上。一直到一個月之後,仍然不能讓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之外。

    【協助方式】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依賴媽媽。他們在平常就常需要主要照顧者的協助,災後會變得更為明顯。此時您可以盡可能地陪孩子,通常孩子在依賴的同時,也會有獨立的需要。您可以用其他各項的作法,等到焦慮逐漸降低之後,孩子自然會想自己玩。

      您必須注意孩子是否己準備好,並且在那時適當的鼓勵孩子自己獨處。您也可以使用漸進的方式,先讓其他大人在某些時候代替您陪孩子,再漸漸讓他在白天有短暫的獨處時間,再慢慢增加獨處的時間長度。一開始不要太久,以免孩子過於挫折。夜晚常是最困難的時候,建議您在此階段盡可能在入睡前陪著孩子。您不會因此而寵壞孩子。


    ★狀況五

      一個原本功課很好的高年級女生,地震後每天都在打電動玩具,變得不想唸書。媽媽一直問她:「妳怎麼了」,她卻什麼也沒表示,繼續打電動。

    【協助方式】

      此時,不論是用指責或鼓勵的方法要求孩子唸書,通常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因為,孩子的困難並沒有得到解決。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孩子其實處在很大的焦慮中,她很怕地震當晚那種恐怖的情形再發生,因此無法安心。同時,她也覺得自己這樣不夠勇敢,因為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處理,才出現這些情況。我們建議媽媽直接問孩子孩子:「媽媽覺得妳好像在害怕。」


    注意事項

    picture
       「過度警覺」是一個最明顯的癥候,讓我們了解孩子對地震的初期反應。常有很多人說,要傾聽孩子,要去了解孩子。花時間陪孩子渡過這些情緒,常會有意外的收穫,不少家長說,經過這一次,他好像比較知道可以怎麼和孩子溝通了。

    back to top
    line


    其他反應類

       有些大人不會有的反應,會在孩子身上出現(量表第19 至24題)最常見的是考試成績退步、變得比較不乖或消沈,在小小孩則常可以看到退化的情形(例如:尿床,吸手指)。

    line


    ★狀況一

      孩子在地震後變得很容易發脾氣,變得很不乖,常不守規矩。

    【協助方式】

      建議父母做到:「在情緒上支持孩子,但在行為上要清楚地設限。」比如,您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心情不好,媽媽很心疼,但你還是必須把功課做完才能看電視。」清楚的規矩,只要不是完全沒有彈性,對孩子的混亂心情將會是有幫忙的。


    ★狀況二

       有位媽媽來求診,因為她唸國小三年級的的孩子變「幼稚了」,變得像是學齡前的樣子。晚上開始偶爾尿床,常常哭鬧,白天一直咬指甲。

    【協助方式】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變回成熟的樣子,雖然這通常很快就會過去。此外,也不要嘲笑孩子。這不表示我們只任由這種情形繼續。您可以告訴孩子,這樣的情形其實是很正常的,而且媽媽願意和他一起想辦法。同時回想當年孩子小時候,有這樣的問題時,您是如何一步步教會他的。
    picture

    憂鬱反應:

       在量表的24題中,有幾個題目特別與孩子是否有憂鬱傾向有關,可做為了解孩子的參考。(量表第9至14題、第23題)

back to top
line


家長常問的問題


問題一

   地震時我們家沒發生什麼事啊,怎麼地震後他變了那麼多?

【回應】

   地震把原來的秩序都打亂了,作息變得不固定,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變得難以預料。讓孩子變的不專心的,不見得是地震本身,環境的變化才是主因。
line


問題二

   地震後,我自己情緒也很不好,會不會是我影響了孩子?

【回應】

   父母的情緒是影響孩子狀況的主要因素之一。門診中有許多孩子,強烈的災後反應並非因為地震本身,而是因為父母吵架,當父母親自己的情緒得到抒解,孩子也就好多了。建議父母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孩子在此過程中,也將學會您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這才是最有效果也是最自然學習的身教方式。
line


問題三

   有沒有什麼方法,處理孩子的各種狀況都很有效果?

【回應】

   許多父母親在回診時告訴我們,有兩個方法最能幫孩子重新得回控制感。第一個是每天晚上孩子入睡前,陪孩子一段時間,讓孩子決定是要你唸故事給他聽,還是他講故事給你聽。第二個方法是,陪孩子佈置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空間,帶孩子去買他想要的東西回來佈置,不過一定得事先設定上限(否則他選得太貴,不論買或不買,都有反效果)。

line

∼給家長的一些話∼

    picture   每周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作是給自己的禮物!

    picture    甜言蜜語永不嫌多,讓你的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欣賞。

    picture    身體的接觸是愛最有力的表現,擁抱或是摸摸孩子的頭,都能傳達你的關心,讓孩子覺得安全。

    picture   疼惜孩子,也要寶貝自己喔!

    picture   每個人都有堅強和脆弱的時候,如果你覺得需要幫助,大聲說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幫忙。

line
picture


讓我們一起攜手,在孩子復原的路上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3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