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個案災後創傷反應之評估與治療
台灣發生百年僅見的大地震,許多人遭受到生命及財產的慘重損失,更有不少人面臨災後心理創傷,有些人很快地自行復原,有些人則久久未能平息,甚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與功能。
心理復原的經過
在創傷事件發生後,一般人的心理復原會經過三個階段,包括
一、重新建立安全感。
二、對失去的事物的追憶與哀悼。
三、與正常生活再度聯繫。
復原所花的時間,以及恢復的程度,受到:接近災難的程度、受到災難破壞的程度、及會支持系統的強弱等因素影響,全台灣民眾在這次幾乎不可避免地都經歷了這些衝擊,尤其是越靠近災區的人衝擊越大,如直接受災者、參與救災者、及協助救災賑災者,此稱為『劑量效應』,即暴露劑量越多的人其反應可能越強。
在剛發生震災的初期,「建立安全感」是心理重建的當務之急,重點包括:
一、讓受難者得到明確的資訊(如各項救助與補助資訊)。
二、讓受難者恢復其權力及控制感(如各種復原過程需尊重受難者的意見;受難者可以從維持吃飯、睡覺等日常活動的平衡與正常中獲得控制感)。
三、建立受難者安全的環境(如安全的庇護所、安全的親友及未來的保護計畫)。
災後心理及生理可能產生的反應
在渡過三階段復原期的過程中,很多人會伴隨產生一些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反應,尤其是倖存者、災區居民、救災者等,這些反應包括:
一、降低安全感後產生的焦慮或警醒度增加:如失眠、易怒、無法專心、過度警覺、易受驚嚇、坐立不安、心跳加快、胸悶、肌肉酸痛、不敢回家睡等。
二、因為分離和失落感產生憂鬱的情況:如憂傷、沒有胃口、沒有興趣、無助、無望、無用感、甚至有倖存者的罪惡感或自殺想法等症狀。
三、急性壓力疾患或創傷後壓力疾患:有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的感受;常常重複體驗創傷經驗(如做惡夢、或常覺得在地震);持續逃避和創傷有關的刺激,並且對很多事有麻木感(如逃避所有有關地震的事,對以往重要的事情喪失興趣等);緊張度增加,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急性壓力疾患指的是有上述疾狀的持續二天到四個禮拜,創傷後壓力疾患指的是有上述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
●其他可能併發的心理困擾:包括憂鬱症,毒品或酒精濫用,恐慌症,懼曠症,社交畏懼症等。
災後心理反應的一些觀念
- 每一位見證到災難的人或多或少均會被災難所影響。
- 許多倖存者的情緒反應,來自於災難後所引發的生活問題。
-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他們需要心理衛生方面的服務,也不會去尋求此方面的協助。
- 倖存者可能會拒絕各種方式的協助。
- 倖存者對他人主動的關心與在意有良好的反應。
- 各種介入需配合災難後的各階段。
- 支持系統對復原非常重要。
事件剛發生時對這些情況的處理─目標在降低緊張度,恢復安全感及適應能力,包括:
★親友可幫的忙
- 儘量傾聽受災者的情緒吐露,能用話語把心中的情緒說出來便是最佳的復原良藥,不要急著給予任何建議,而讓他無法把情緒說完,臨床上有不少案例便是患者訴說完情緒感受,症狀便解除一大半。
- 尊重他復原的步伐,不急著要他恢復情緒。
- 旁人對受災者的情緒有所瞭解及接受。
- 提供安全上的協助(包括住所、資源、資訊),尤其災後有許多實際問題要處理,可幫忙收集資訊。
- 鼓勵受災者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情緒,成為復原的發起者。
- 協助受災者評估問題,找出適當的解決方式。
- 協助受災者避免過度反應,如躁動、自傷行為、酗酒等,若出現這些情況,協助找尋專業人員處理。
以上建議不見得容易做得到,若有需要可找專業人員(醫師、社工員、張老師、生命線等單位)協助處理。
★自己可幫自己的忙
- 避免、減少或調整壓力源:如少接觸道聽途說(如預言何時將再發生大地震),或刺激的訊息。
- 降低緊張度:和有耐性、安全可靠的親友談話,或找心理專業人員協助。
- 太過緊張、擔心或失眠時,醫生可用抗憂鬱劑、抗焦慮劑、助眠藥物來協助,這只是暫時使用,但可有較快安定的效果。
- 做緊急處理的預備:逃生袋、電池、飲水、逃生路線等,多一點準備可讓自己多一份安心。
- 這段時間會有很多混淆的事情及情緒要面對,先從最重要、較容易完成的部份著手,不要一次處理太多事。
- 千萬不要使用酒、毐品等自認可放鬆或麻醉自己。
-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親戚、鄰居、同事或各種宗教、心理輔導團體的成員保持連繫,和他們談談你的感受。
- 規律的運動、規律的飲食(尤其青菜、水果)、規律的生活作息、照顧好身體,注意這段時間免疫力變差,小心感冒。
- 學習放鬆的技巧,如聽音樂、打坐、瑜珈、太極拳或肌肉放鬆技巧(可請心理專業人員教導)。
我們的治療經驗:
根據國外研究以及災後在精神科創傷特別門診,以及災區特別門診治療上百位有創傷後壓力疾患及其他心理困擾個案的經驗發現,若能讓有困擾者傾訴其受驚的經驗,合併一些短暫藥物治療,求助者多能在三至四個星期後有明顯改善。對這些心理的困擾若能越早處理,效果會越快越好,並且減少慢性化及其他合併症的危險,因此鼓勵有上述情況的人若經過一些自己調適方法後仍有困擾者,可就近尋求精神科或心理專業人員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