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階段中,教師將要求學生敘述他們的名字(可圍成小團體進行,若在災區實施有些孩子彼此之間可能還並不熟識),說明他們在這次地震中發生什麼事情。這樣將提供他們對地震經驗的再造,並針對此事件表達出適切的事實。團體的領導者通常可以詢問:他們在事件發生過程中經驗了些什麼?看見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和做些什麼?假如學生無法具體表達,在瞭解他們的感受後可換到下一個人。
2
思考階段: 教師將要求這些學生共享當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尋常事件時,他們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在這個階段中,這些學生將從一般陳述中提供事實階段的補充資訊,促進相互間表達出更多的念頭。教師或團體領導者逐一體會,並且邀請下一位參與者表達。
3反應與症狀階段: 反應階段涉及分享當場、現在與事後的感受,這包括事件後所經驗的任何生理的,情緒的,認知的或行為的徵兆或症狀。教師可以請這些學生敘述對這次事件的反應。可詢問學生:「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麼?」「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將其從這次地震所產生的意外中刪除,那將會是哪一件事?」,或問他們:「當時你最強烈的感覺為何?」「災後至今,一直持續困擾你的感受或行為有哪些?」
4教學與再保證階段 在徵兆和症狀被表達出來,學生將得到再保證,意思是說,教師將以肯定與支持的口吻說明,學生所出現的這些都是正常反應,並再補充一些或許尚未表達出來的額外徵兆與症狀。在這階段中也將提供正向的因應方式,特別是一些已經浮現出來的。而且也提供壓力管理的一般資訊。 此外,學生在這階段中或許會希望發展出行動計畫。他們或許希望發展出一個預防課程,決定他們應該做些什麼使得面對這次的災變可以表現得更好,學生的決定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支持,並持續提供指導與或取得訊息。
在面對這樣的討論分享過程中,你的態度應該是: 1開放式問句 (1)多告訴我一些關於…… (2)你會怎麼做? (3)我希望你說一些… 2使人成長的氣氛 (1)同理心(嘗試讓自己設身處地瞭解他們的觀點) (2)專注 (3)語言上的同理性的瞭解 (4)非語言上的同理性的瞭解 (5)沈默(聽者保持沈默) 3催化傾聽的幾個要件 (1)
集中注意力在學生的世界(不要隨意打斷學生所想說的,讓他自由的表達,以進入他的經驗中) (2)
專注在學生言語和非語言的訊息(如學生的眼神、音調和肢體動作等) (3)
依學生當時的心理準備狀況,讓他他進入某種情緒狀態或以身體上的接觸安撫(如拍學生的肩膀)。 4傾聽時需要 (1)
讓說話的人感到自在:讓他們感覺到他們能自在的說話。 (2)
對說話的人表現出你想要聽他說話:注視與行為表現是重要的,不要讓自己忙於其他事情上。 (3)
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經心的塗鴉、清敲或播弄紙張,若把門關上那會使環境更安靜,更有利於傾聽。 (4)
要有耐心:給予足夠的時間,不打斷說話,避免看著門,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 (5)
克制你的脾氣:一個生氣的人容易從他人的話語中得到錯誤的意思。 (6) 停止說話:假如你正在說話,你並無法傾聽。 (7)
問問題:這表示著你正在傾聽,將有助於發展進一步的觀點與必要的澄清。
在經過以上團體的壓力處理課程後,若發現學生仍然表現出行為失控、退縮、上課精神渙散、或不名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您可以進一步與當地的精神醫療或心理輔導之專業人員詢問。
教師在災後從事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的特則
對不同發展階段兒童及青少年的輔導方式
上述的說明是一通則式的介紹,以下則針對不同兒童及青少年發展階段的身心需求,提供給教師從事學生災後心理輔導的參考。
對學前階段的教師
此年齡層的兒童對他們身邊賴以維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壞,會顯得特別敏感,反應也極脆弱,他們通常無法有效的以口語能力來表達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邊親近的大人能給予積極與適當安慰。我們建議以下的一些活動,不斷經驗「再保證」的過程中,重建學生的安全感與自我效能感。
•提供他們足夠的玩具、道具,鼓勵他們將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災難中的經驗與觀察,災區的教師則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於真實的玩具,隨處可見的石頭、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多給予孩子身體的擁抱與接觸,或提供需相互碰觸的團體遊戲,如倫敦鐵橋、大籠球等。 •提供孩子繪畫經驗,最好有一張大的壁報紙,讓孩子集體在紙面上盡情表達他的感受,之後再團體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畫筆最好不是水彩,此時要的是鼓勵孩子畫出具體的東西。 •孩子此時的胃口可能並不是那麼好,建議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們在生理與情緒上的補充。 •用一些不具威脅性或低威脅性的活動來鼓勵他們來玩保護自己的遊戲,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隻狗狗,她要怎麼辦?」「假如家裡突然停電了,要怎麼辦?」 •告知家長,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動,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對學齡階段的教師
此階段的兒童雖已能表達他們的經驗與感受,但他們往往缺乏具體且完整陳述的能力,此外,若他們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物品,他們難過的心情也需要相當重視與安撫。以下是一些活動上的建議:
•對低年級的學童來說,安排足夠的玩具、道具,特別是一些布偶,鼓勵他們將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災難中的經驗與觀察仍然相當重要,災區的教師則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於真實的玩具,隨處可見的石頭、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給孩子一面牆(貼好壁報紙),讓他們在上面作畫,可以給他們一些小主題,如地震時,我家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可以團體討論的方式來陳述每個人的經驗,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則」中所曾提示過的概念,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再保證。 •讓學生編故事,也可以用繪畫或用接龍的方式提高大家的興趣,以便於整理與回饋。 •以腦力激盪的方式,讓大家來面對這次災難發生後的身心症狀進行調適,學生可以想出許多方法來解決教師在整理後給予回饋。 •亦可以腦力激盪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室內及家中的防災預防計畫演練。
對國高中階段的教師
此階段的學生大都以能充分表達他們的經驗與反應,唯處於同儕認同的階段,他們往往最關心的是別人的看法,同時也認為自己已是個小大人,因此,我們建議可安排以下的活動:
•同儕間的團體討論,讓學生有機會抒發與合理化他們感受到的強烈情緒,教師可能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向他們保證,他們所感受到的強烈情緒甚至是「瘋狂想法」在此災難中都是正常的。 •讓班上分為幾個小團體,讓他們談談救災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園重建的工作,這可協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對災難的支配感,這也可讓他們建立社會參與的成就感。 •設定專題討論,如「社區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題,讓學生能先有系統的蒐集資料後,加以報告與討論。 •對地震的正確認識,對大自然的現象作有科學根據的瞭解與認識,避免聽信坊間的不實傳說,以建立科學家實事求證的態度。 •認識「創傷後的心理重建」的意義與價值,這需要透過學校較專業的教師,進行專題演講,或由專業的心理學文章的閱讀,進行討論。 •藝術活動的表達,可以鼓勵學生從事繪畫、音樂、話劇等活動,將這次的災難經驗轉化為具創造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