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回蕃薯藤
蕃薯藤 / 再造新故鄉 / 聲明與呼籲 / 莎喲那拉921•自立go-in桃花源

莎喲那拉921•自立go-in桃花源

☉金惠雯(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副執行長)

 九二一地震,雖然震碎了很多人的家園,但也震出了台灣社會發展的許多契機。面對這場百年一見的災難,公部門陷入束手無策的困境之中,而這樣短暫的失序狀態卻提供了災區的整體重建一些可能性,無論是社區組織、社福工作,甚至是社區產業的發展,皆開創出前所未有的豐富內涵,為未來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奠定重要的經驗基礎。

 2000年6月,九二一災區仍未從傷痛中平復過來之際,另一場「地震」又再度震撼了台中縣石岡鄉的農民,那年的水梨產量大增,預期的批發價格將會跌破成本線,近乎絕望的石岡媽媽將僅存的希望寄託在剛剛站穩腳步的「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為了挽救水梨的價格,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於是開創了第一波「災區水梨直銷」的工作,運用網路與人脈關係,頂著九二一災區的「光環」,成功地打進了新竹科學園區和台北市政府等以中產階級為主要消費群眾的單位,創造了數百萬的銷售業績,不但為當地農民解決了燃眉之急,也創造了災區農產品的新直銷模式。

 依循著這樣的模式,第二個展開農產品直銷的是位於台中縣和平鄉的雙崎部落,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組織的彌互團隊,也在同年8月以網路直銷的方式展開原住民地區甜柿的直銷工作。

 2000年底,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研究生為班底組成的清水溝重建工作站,也在得知茶農即將面臨滯銷命運的同時,學習前幾波直銷的經驗,透過媒體記者的幫忙,成功地銷售了三千多斤的茶葉。

 幾波成功的農特產品直銷經驗,鼓舞了許多在災區的工作者,不論是在地或是外來的災區工作者很早就體認到社區重建的關鍵在於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不景氣引發的鄉村人口回流潮,再加上地震後的產業復甦過程對於社區整體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發展產業就成為當時許多工作者趨之若鶩的工作之一。

 2000年6月,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因著第一波水梨直銷的豐富業績,進一步地輔導石岡農民組成合作社,爾後更進一步引進資策會的「偏遠地區e化」計劃,協助石岡農民建置災區第一個網站─石岡果菜館;同年8月,清水溝重建工作站同樣協助當地茶農組成了合作社,並且在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的引介下,也由資策會協助下建立「問茶館」網站,為整個災區的農特產品直銷經驗寫下重要的里程碑。

 從網路直銷到建立獨立的電子商務網站,重建區的農民胼手胝足地嘗試著新的行銷通路,也透過這個機會重新恢復對自己的文化認同。1998年成立的SBA(上安社區籃球聯盟),是由全社區分別組成勝峰豹 、天山虎、獵鷹、北極熊四個球團,利用週休二日進行籃球對抗賽,凝聚社區共識,導正社區青少年的疏離感,堪稱中華民國第一社區職籃。九二一災後,由上安社區藝文策進會向文建會提出「迎千禧再造農村嘉年華」企劃,配合社區三大作物:梅、茶、葡萄的產期推出尋春賞梅、夏茶飄香、秋收葡萄等產業文化活動,SBA成員全力投入社區產業重建,開啟上安社區總體營造之契機。同時,為了讓產業文化得以從小紮根,勝峰合作社的班員們常常義務到學校裡教導小朋友品茶和採梅的技術,郡坑國小的張宏忠老師說,這裡的小朋友要畢業要拿到兩張證書,一張是學校給的畢業證書,一張則是合作社發的茶道結業證書,希望這樣的努力,能讓茶與梅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由於這些工作沒有政府資源的浥注,剛開始也沒有得到媒體的關注,就是一份對於自己家鄉土地的熱愛,讓合作社裡的農民埋頭苦幹了好多年,直到九二一地震後,上安社區成為土石流災區,受到各界的關注,他們的努力才被看見,所以他們常說自己是「呆呆的人在呆呆的社區做呆呆的事」,就是這樣的一股傻勁,才得以讓上安社區的茶與梅的文化得以永續發展。

 在九二一震災後成為明星災區的大雁村,在許多軟硬體的工程上雖然已經逐步完成重建的工作,但是產業的發展一直是在地農民的最大心願,「以前最大量的時機,栽種面積曾達1800多公頃,現在僅剩427公頃不到」精緻紅茶產銷班第六班班長葉金龍感嘆的說,雖然魚池的紅茶曾盛極一時,但是隨著國際紅茶價格走貶加上台灣工資不斷上漲,使得許多農民紛紛改用機器採收也因此大大降低了紅茶的品質,在市場緊縮的窘境下,到最後乾脆放棄茶園改種檳榔。

 葉班長自己也擁有一小片茶園,在當時他是少數反對改種檳榔的農民之一,921地震之後,當時擔任社區總體營造社造員葉瑞美(現任魚池鄉紅茶產業文化促進會理事長)眼見社區經濟的衰退,便著手進行「台茶18號」的產業再造活動,希望藉由紅茶產業的再造帶動起社區的產業文化特色。而「紅茶產銷班第六班」的成立就是希望可以做好高品質的路線;以不施加化學肥料、農藥的有機方式栽植,堅持採用人工採收僅採取紅茶最嫩的部位(一芯二葉)不僅可以保有品質也藉此提供社區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的精緻紅茶被命名為--「森林紅茶」。

 為了推廣台茶18號,讓更多的農民加入精緻紅茶的行列,葉班長自己捐出所有紅茶成品,希望將營收全數捐給產銷班當成推展基金,隨後也有三位班員以捐出茶菁(剛採收下的茶葉)的方式跟進。雖然有知名企業願意一次收購,但是卻被班長婉拒,班長說:不僅要把紅茶賣出去,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到當地品嚐到台灣的頂級紅茶--「森林紅茶」。葉班長的用心,讓我們看到農民對於產品品質的堅持,也讓我們感受他對於這塊土地的感情,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驕傲,也就是葉班長經營「森林紅茶」的主要動力來源。

 位於東勢鎮的大茅埔社區,是個相當傳統的客家聚落,也是當地最早的都市計劃區,這裡跟很多農村一樣,嫁進來近七十名的東南亞與大陸的新娘,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迥異,致使這些媽媽們的生活適應出現問題。災後成立客家美食合作社的劉桂心,本來只是想結合在地婦女從事一些客家美食開發的工作,後來發現這些來自異地的媽媽們需要更多的關心,因此便開辦了外籍新娘識字班,從語言開始教導她們慢慢適應台灣的生活文化與風俗習慣,並進而讓她們參與合作社的工作,學習傳統的客家美食,也帶動當地社區媽媽與這些外籍媽媽之間的互動與溝通,讓這些外籍媽媽們從一開始思鄉偷哭,到現在能與其他居民做簡單的溝通,慢慢地習慣台灣生活,臉上也多了快樂的笑容,現在,不論搭公車外出購物、或帶小孩看病等,都難不倒他們了!

 社區產業文化的重振與社區照顧系統的推動,是整個重建區社區產業發展的主要特色,農民與原住民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方法,重新整理自己的社區故事,希望能召喚更多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並且為了落實社區利潤回饋社區的理念,有的成立社區婦女的支援系統(如東勢客家美食合作社),有的則是重建社區的自立照顧系統(如鹿谷清水溝的老人食堂),以及協助社區總體營造的相關工作(如南庄鄉的東河部落),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這些小而美的社區產業,能夠為台灣的農村與原住民部落的經濟與生計找到一些可能性,重新塑造「生產」與「消費」的新價值,對我們來說,生產是為了生存與生活,是為了能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好呼吸。

 1999年至今,石岡的水梨、清水溝的茶到後來許多社區產業的相繼出現,重建區的農民開創了一些寶貴的經驗與方法,希望透過文化認同的建立、網路科技的運用以及組織的經營運作等,能夠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逐漸找到一個對話的平台,用來打破大量生產與消費的迷思,重新找到一個新的生活模式,其實是重建區的社區工作團隊一直在努力中的一個模糊且清晰的理念,因為我們相信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應該是可以有更多的互動與彼此認同的基礎,然而,面對WTO的衝擊,我們眼見台灣農民辛苦種植的作物血本無歸,為了來年更多的收入,不惜將多年栽培的作物連根拔除,種下從未在自己土地長成過的作物,台灣許多農村與原住民部落的土地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意涵,在一波波趕種高經濟作物的浪潮之下,整體的文化風貌已逐漸流失,也讓許多農村與部落的下一代無法再踩著土地感受台灣土地的溫暖。

 如今,九二一地震屆滿四年,官方的重建時程即將結束,正在重建區方興未艾的社區產業才剛剛萌發新芽,因為這些社區工作團隊的努力,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文化意涵也才有機會復振,台灣的社會也才能展現出更為多元的面貌,面對全球化,面對WTO,我們運用自己的雙手所營造出來的新社區,希望能有更多的消費者看見,能有更多的認同與感動,GO!讓我們一起進入美麗的桃花源社區,與我們一起再次感受踩在土地上的感動!

 

☉go-in桃花源網址:http://www.921.org.tw/

☉客服專線:(049)2371539


回首頁 我要留言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3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