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回蕃薯藤
家園重建•活動通報
蕃薯藤 / 再造新故鄉聲明與呼籲 / 災後救援工作須知

災後救援工作須知

張碧琴

參加震災救援工作前,你該準備什麼?

參加震災救援工作前,你該準備什麼?多數人想到的是很實際的交通、食宿、個人盥洗用具、工作文件等等,社會工作者會想到要帶什麼福利資源過去,心理師會想多找一些關於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資料看看。但是,請注意:你不再是透過電視畫面看到現場、不再是透過廣播聽到災民的心聲,你必須直接處在災難片的場景中,因此,請讓自己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所謂的各方面是說,各、方、面,包括你自己。

  1. 到搶救開挖現場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在搶救開挖的現場,會聞到災後數天就產生的屍臭(隨著天數增加,即使戴著層層口罩仍然揮之不去),看到殘缺不全的屍首,甚至要搬運或陪同屍塊。如果你無法選擇離開現場,不論你是否能接受這些場景,當場你可能必須壓下陣陣的恐懼反胃噁心,因為助人救人為先。

    那麼,沒有受過災難特殊訓練的你,最多可以忍耐幾小時?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四十八小時?不論你估計多少,時間到了該休息了,就請去休息,和下一班的人替換。換班休息時,請勇於和同伴們分享、也好好地聽別人的情緒。請記住:隱藏恐懼憤怒無力感反而讓它在你心裡壯大勢力。不必不好意思,說出來,你會好過一些。即使你已經完全回到原來的生活了,後續的調適和自我照顧仍要持續進行(請參考黃介良醫師的「搜救者之調適」)。

  2. 對受困者家屬需求的理解

    在搶救工作進行的頭幾天,家屬的心多掛念著仍生死不明的受困家人,可能有各種激烈的情緒與行為,例如指責、不滿、要求命令、哭泣、憤恨等等,如果你本身個性溫和或較少與激烈情緒的人工作,請事先做好心理準備,面對面時保持溫和堅定的態度(而不是也指責對方不理性),提供同理支持。

    搶救工作進行了三四天之後,如果你才到現場第一次接觸家屬,而你被派予的任務是「提供家屬情緒支持」,可能到了現場卻發現家屬們一群一群地圍坐著,或互相討論,或默默無言。此時,你可能覺得任何的言語都是多餘,但你又不能很突兀地貿然在旁或坐或站,這時可以做什麼?

    請站在受害家屬的立場想一想:如果你是他們,這時你會希望別人和你說些什麼?會想知道些什麼事情?以這些問題為基礎,並且帶著(或熟記)具體的資源清單,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目前需要什麼樣的安置?是否要代為聯絡什麼人或單位?你的協助越具體實際越好。

    如果很不幸地,家屬已確定家人身亡,請好好地協助他們面對死亡。讓他們參與料理後事、向死者好好告別、說出心中的不甘遺憾,即使對年幼的孩子,請讓他們也有機會參加告別儀式,而不是在狀況未明前就急匆匆將他們帶離。

  3. 對災區生還者處境心情的理解

    通常在事件發生的頭幾天,生還者仍餘悸猶存,覺得被剝奪了什麼,但是又很茫然、不知要向誰討回公道。對於定居於此、有家庭子女的人,最關心的是地震會不會再來?什麼時候可以回家?但是重建?想都不敢想。眼前要先求吃穿睡溫暖。

    雖然外界非受災區援助不斷一片愛心洋溢,但在災區你可能會看到人性較原始的黑暗的那一面。請理解:確實有人趁機混水摸魚,但是在你未全然了解眼前的人是否蓄意欺騙之前,請勿在求助者額頭貼上「有罪」的判決。如果你擔心他(們)拿太多了,請客氣地正向地澄清:「拿這些搬得動嗎?」因為高姿態的、道德判斷式的給予就像一把雙面刃,在受災者身上又狠狠地劃上一道傷口。因為你不是坐在家中看電視報紙,請勿逕自發出指責。

    有幾項資訊可以幫助你去理解災民的「原始行為」:

    1. 多數災區第一個遭遇的問題就是斷水斷電斷通訊,如果很不幸地當地資源配送又不均,多數人只能靠口耳相傳得到救濟訊息。之前或許你看了一些心寒的行徑,請不要怪罪到後來的災民身上。越晚知道消息越晚來求助的人,往往是較無辜的。
    2. 要怪的話,請怪救濟方法設計執行不當。因為災難之突如其來,生還者對環境的可控制感、對生存的安全感大為降低,如果救濟品發放的設計是放任個人各憑本事的話,無疑更增加生還者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性和焦慮。
    3. 當你感覺暴躁易怒、對災民漸漸失去耐心時,有可能是你的身體正在發出警訊:你累了,需要休息了。請在這時候也善待自己,就要求休息去吧。
  4. 接觸受災社區的態度方法

    震災後,社區中每個人都被趕出一格一格的水泥盒中,被迫和眾人共處一地,同吃一鍋菜、共用一個草草挖出來的矛坑、共接一桶水。(當然,我們也可以浪漫地想像他們共渡一場雨。)你不得不承認:分分明明的公私領域被打破的時候,固然是人們最不安最無法掌控一切的時候,卻也是人們開始更多的相靠交換互助的時機。在一個一個小集團更形緊密的當下,我們從中獲得許多的安慰與安心。

    帶著這種理解,或許你比較能理解為什麼有些受災戶會用不信任的眼光投向民間福利團體,為什麼會變成社工員和民眾「搶小孩」的局面,為什麼有些人寧可屈身睡在帳蓬車上、而不願投靠外地的親友。除了怕走開領不到補助、怕有人闖空門偷東西、安土重遷不願適應新環境等實際的理由之外,還有一些微妙的社會心理存在著。

    帶著這種理解,或許你會同意:接觸社區的速度要和緩,進入的方式要謙卑,先承認只有受災居民最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讓每個被迫成為案主的人有機會為自己的未來參與決定──即使是一個孩子。讓每個留下來等待的人都知道他們可以有哪些資源、哪些選擇,從衛生的、生活的種種角度加以衡量,不同的選擇可能的利弊得失是什麼。在看似危機紛亂的情境下,這些過程步驟仍不能免。

    除了地理上的鄰里社區之外,另一個與受災社區工作的方法是依年齡、性別區辨其中的次團體。請不要忘了,除了可憐無辜可愛的兒童之外,社區中還有青少年、老人、婦女、男性。兒童須要有人帶領他們一起坐下來,以繪畫、唱歌、看圖畫書等藝術媒介進行團體輔導,正處於尷尬年齡(看似獨立實未成熟)的青少年更需要被關注。

  5. 對救災體系工作人員處境的理解

    如果你的角色是要協助並推動重建工作,你可能心急於災民至今仍露宿街頭流離失所,你可能身處各路人馬雜踏中混亂不知如何理,你可能因為有心無力的挫折隨之轉而氣憤政府之無效率無章法。然而,當所謂的「無辦事效率的公部門」的人站在你面前時,他(們)可能也是地方居民之一,他們也努力做了很多天了,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也可能有創傷受害者的癥症。

    因此,當你是外來的重建工作者時,請記得協助的對象包括那些公部門的救援工作人員。他們也經歷這場浩劫,他們也是人,他們也需要幫忙。

  6. 請保持對自己的覺察和照顧

    有時,你可能會感覺地晃神搖,再加上聽到可能還有幾波更強餘震的的傳言,讓你忍不住懷疑自己一向信賴的感官知覺:那是真的嗎?還是出於我的想像?現在要不要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快往空曠處跑?不論你的決定是什麼,都請正視自己的情緒,問問夥伴們有沒有感覺到也好,說說你的疑心擔心也好,讓你自己也有機會得到別人的照顧。

    重點是:休息時要完全休息。如果可能,在回到原來的生活崗位前,同一團隊的人抽個時間坐下來聊一聊,分享彼此在幾天中看到什麼印象最深刻的事,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事。

    請建立你自己的支持體系。如果你來不及在去災區前就建立,至少回家後要找幾個願意支持你的親朋好友(二三個人即可)。你的朋友同事家人或許會詢問你在災區的情形,但是,多數人可能只想知道概況,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要承接你帶回來的負面情緒(例如無力、憤怒、指責、哭泣等),如果你察覺對方沒有意願聆聽就停止訴說,轉而找幾個願意支持你的人,詢問對方你是否可以隨時打電話給他、傾聽你訴說。

因為救災重建是條漫長的歸路,從你踏上這條路開始請記住:即使是助人者也不須要獨力承擔,你我彼此需要共同扶持,才能共同走遠路。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3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