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回蕃薯藤
蕃薯藤 / 再造新故鄉 / 尋找家園重建的新力量

尋找家園 重建的新力量

座談會首頁 團體經驗分享 重建區團體介紹 發送愛的鼓勵

堅韌的生命力展現重生的喜悅
新聞局副局長張平男致詞

 九二一之後,有一群人在重建區默默工作,不為名利,不求回饋。在過去近兩年的日子裡,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協助下,投入重建家園的工作,以堅韌的生命力展現重生的喜悅,懷抱早日重建家園的願景。這場座談會希望藉由突破困境個案奮鬥的經驗,及對未來期盼的分享,激發大家前進的力量。目前世界景氣發展遲緩,國內景氣低迷,重建工作更具挑戰性,期望以這些個案為例,來鼓勵社會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們。困頓是難免的,唯有以勇氣、智慧、樂觀的態度,面對挑戰、衝擊,才能跨越困難,大步向前。

 有句話說,因為瞭解,才有關懷,因為關懷,而有行動,這是新聞局舉辦一系列關懷重建區活動的目的希望藉由不同的角度,尋找重建的新力量。並透過國際網路、電視、廣播、雜誌等大眾媒體的宣導,讓社會大眾對重建工作有更深切的瞭解,進而表達關懷,付諸行動,相信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重建工作能早日完成,重建區能重現堅韌的生命力,綻放生命的光輝。


化危機為轉機

 埔里九二一慈濟大愛村農特產品展售中心經理陳清德表示,九二一災後,各界綿綿不絕的關懷湧進埔里,慈濟證嚴上人率領數千慈濟人,不眠不休地趕工,在短短兩個月,一座座鐵皮屋陸續完成,整個社區井然有序,在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綻放溫暖跟希望,讓三百一十戶震災全倒戶有了安全棲身之所。在感恩之時,也是我們思考如何去面對、回饋、報答全國各地的愛心跟關懷,我們想說:自助人助,自立更生,重新站起來,才是大家對我們殷切的期望。

 經過多次村民大會,決定集資募股,合作組織經營的模式,廣泛運用埔里的特產赤蔥、五葉松、梅子、紫蘇等,成立農特產展售中心,全村有一百五十戶參加認購。一開始,資金有限,窒礙難行,所幸埔里基督教醫院補助硬體房舍,及政府單位、慈善團體的關心之下,我們帶著有限的資金和無限的祝福,在89年五月開張,走入重拾信心、自立更生的另一個旅途。一年來,相當艱辛,觀光局鼓勵民眾到災區旅遊,一部部遊覽車帶來的人潮很實質上幫助到受災戶團體。

 但是現在景氣低迷,經營上愈見辛苦,我們不敢鬆懈,為了突破瓶頸,化危機為轉機,嘗試多角化經營,逐步增設「大愛咖啡」、「親子烘焙教室」、「失業者再就業烘焙訓練班」、「手工加工庇護工廠」等,並且受到許多團體的幫助,使展售中心順利轉變,營運績效好轉。我們相信只要有心去做,雖然大環境景氣不佳,還是會有很多單位幫助和突破。我們願意與大家相互扶持,共同打拼、分享。

展售中心介紹


不知道震災走了的人對,還是活著的人對

 「阮是快樂的石岡媽媽,生做古錐淡薄俗,歡迎大家來看戲,祝福您快樂又如意」石岡媽媽劇團楊珍珍團長在發言時,首先以改編的玉玲瓏表演,贏得喝采。

 楊珍珍團長說,震後半年時間,整個山城氣氛不好,晚上很黑,心情很鬱卒,大人不串門子,小孩不亂跑,有個媽媽說,「不知道震災走了的人對,還是活著的人對」。之後,社區活動在89年三月陸續恢復,文教基金會也開始舉辦藝文活動,戲劇工坊是其中一部份。一開始找一些媽媽來上課,媽媽們由害羞自閉,慢慢的開放自己,抒解壓力,隱藏已久不敢說出的話,因為長久累積的信任,在這裡全部都釋出了。有一個媽媽說,演了戲劇以後,她圓了年少時就想上電視的夢想。像我一個鄉下的家庭主婦,從沒想過可以站在這裡跟大家做報告,甚至提筆寫東西記錄心情,很踏實地過著每一天。

 家園一夕之間變成廢墟,鄉下人的知足常樂卻變成一無所有,我們常常覺得,不知道是活的人對,還是死的人對。但是我們走出來了,很開心地走出來,媽媽們積極參加志工,為因應WTO也籌組農產運銷合作社,有個住在貨櫃屋的媽媽全心投入,體重從原先的四十多公斤,現在只剩下三十八公斤,沒有酬勞,還是無怨無悔,只因為認同、愛惜這塊土地。

 我們的劇團不只是演出,也和社區總體營造結合,在我們的梅子社區辦戲劇班,讓大家認識戲劇、接觸戲劇,為大家做一點事。很多媽媽走出家庭為社區做事,這樣真的很好,媽媽也需要成長。對於家庭環境不允許的媽媽,也希望各界能多給她們一些工作機會,改善她們的環境,讓媽媽和社區結合更緊密。

石岡媽媽劇團介紹


車子多了,也代表復甦

 集集火車站地下工程張漢章組長說,地震後,集集鎮受創嚴重,百廢待舉。集集鎮公所火車站地下停車場工程,以及廢土掩埋場、游泳池,都需要人力,鎮長向中央爭取經費,提供了很多工作機會,穩定災民的生活。重建工作迅速,也讓集集鎮保有觀光勝地的名聲-戰車公園、稀有動物保育中心都值得一遊,倒塌的廟宇也保留震災的痕跡,讓後代可以瞭解地震的過程。

 集集假日大約有一千車次進出,停車場沒蓋起來之前,車子到處亂停很亂很難看。停車場蓋好了改善了環境,也代表復甦,張組長不忘推銷大家到集集遊覽,多利用地下停車場。

集集火車站停車場工程介紹


感情發揮出來,大家對未來比較有興趣

 中寮鄉親重建工作站發起人廖學堂表示,地震發生時,有六戶民宅發生火災,剛好有馬鞍崙圳,因石頭堵塞積水,得以利用這些水救火。災後,他希望讓這條水圳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開始自立發動居民清除石頭,社區人士也覺得十分有意義,一一加入,人數從三五個人慢慢增加,一天比一天多。

 廖學堂說,這條圳以前的人用來洗衣服,現在疏濬不是為了洗衣服,而是說這條圳對居民們有感情,這個感情發揮出來。沒想到這個舉動變成振興產業的實例,他認為災後農民還是農民,希望土地的利用能有心發展,可以做螢火蟲步道、生態池,提供釣青蛙、摸蛤仔等休閒運動;農忙過程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村四季之美,都會人士也會有興趣,媒體也應該多多報導。廖學堂謙虛地說雖然水圳沒有很美,但這是我們的家,我們會為它做一點事。

中寮鄉親重建工作站介紹


感受到重建已經有新的氣象

 魚池鄉大雁村澀水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秘書葉瑞美當初參與重建工作之前也很掙扎,地震時家人都平安,但看到災區這麼嚴重,心裡很感動也很激動,覺得應該出來做點事情。災害過後,由災民自主性地由下而上地站起來,相信重建會更有希望。於是葉瑞美和先生從零開始加入社區總體營造,心中不斷驅使著澀水社區趕快站起來,可以和其他鄉鎮互相拉拔。自己只是一個家庭主婦突然跳進社區工作,難免對家庭產生影響,不過,感謝家人的支持。

 葉瑞美在幫社區找資源的過程中,知道政府在災區投入很多,很有心在做事情,他很感謝所提出的計畫都獲得信任。目前已經可以感受到重建的新氣象、新的轉型,澀水社區轉型為有機休閒農村。葉瑞美說,打算繼續推動當地民眾整理一條步道,並由居民擔任解說;另一方面發展觀光民宿,以過去的採陶生活體驗吸引遊客。老人家看到耕牛、陶藝,興奮地說起小時候的故事來,社區的凝聚也為之加強。澀水的轉型工作還在持續進行,希望能迎接2002年生態旅遊活動。

澀水重建推動委員會介紹


我們種的不只是水果蔬菜,真正種的其實是自信心

 表示不習慣媒體的和平三叉坑蔬菜班林健治指出,原先不想來,幾經考慮後還是來了,山裡常常是被忽視的一群,有必要把山上的訊息帶出來,山中也有感動人的重建故事,就算緊張,也要來說一說。

 對原住民來說,重建的問題不是從地震才開始,只是地震補上一拳,更凸顯原住民社會的消沈。因為地震離開台北回到部落,有機會和族人好好相處,漸漸對原住民的問題感同身受,覺得應該為族人做些什麼。他看到客家人復建的進度相當快,原住民跟他們差很多。錯過好好利用土地發展農業的機會,沒有用心學習、經營,只是跟著市場價格隨波逐流,弄得年輕人對土地失去信心,紛紛往外跑。

 想換回原住民對土地使用的價值觀,於是成立蔬菜班,並申請勞委會臨時工作津貼,調整原住民心態,開墾荒蕪許久的土地。這是長遠的計畫,用蔬菜班的工作把原住民年輕人留在山上,並到東勢學習客家人的經驗,現在,山上已經有五百多顆的甜柿。這些年輕人半年前還在那邊喝酒,半年後有這麼多改變,他們不是天生沈淪,是環境造成,如果方向正確,他們也可以成功。蔬菜班短期種苦瓜、四季豆,可以解決經濟問題;遠程的目標希望能加入吉園圃,把土地經營起來。我們種的不只是水果蔬菜,真正種的其實是自信心,相信五年十年,就可以跟客家人並駕齊驅。再來準備運用這些財力給予孩子比較好的教育,讓他們有實力在社會競爭,不要像我們吃這麼多苦,能有更遠的理想。

s'yu蔬菜班介紹


感謝

 草屯鎮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總幹事陳國大,以自有師資,教導災民,發展稻草藝術,開辦拼布、草編、染布課程,輔導災民就業。

 草屯鎮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在災後立即投入人們比較不會去注意的古厝搶救工作,志工帶著便當,日以繼夜守在當地,拜託地主別丟掉古物,並且請專業的人來拆除,搶救了很多古厝和舊時生活的農具、工具。震災前協會已經有做草屯鎮古蹟的導覽解說,震災後都塌下來了,我們也另外做導覽,災前災後都有,可以做震災的比較。九九峰雙冬山地也呈現出不同於震前的美麗景觀,我們也有導覽解說。陳國大總幹事也感謝各界對草屯鎮的關心。

草鞋墩協會介紹


座談會首頁 團體經驗分享 重建區團體介紹 發送愛的鼓勵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3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