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關於我們

社區─ 關懷、參與、 改變的新契機

    誰的關懷?關懷什麼?
  誰的參與?如何參與?
誰的改變?改變什麼?

  1994年,開拓文教基金會開始在台北、高雄、宜蘭、台中等地陸續辦理了「社區工作培訓方案」,當時,和社區相關的訓練活動似乎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熱絡!

  1996年,開拓文教基金會編印出版「社區資源手冊」的時候,坊間除教科書以外,似乎也還沒有其他類似的冊出現。

  1998的現在,值得高興的是,一波一波的社區觀摩訓練活動,在全省各地進行著;一本一本的社區相關實務手冊陸續地出版,為有心於推動社區工作的人帶來許多的方便與鼓勵。

  早自一九八○年代初期,各種型態的自發性社區組織即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台灣各處冒現,不論都市或鄉村,都有愈來愈多的人們看重自己生活所在的土地,以不同的行動方式嘗試去保護它、珍愛它。這些自發性社區組織以各種形貌出現,在都市地區常見的有:

因抗爭而動員形成的組織,如台北市的慶城社區、芝山社區

為了讓社區生活品質更上層樓而形成的,如台北市的福林社區、 永康社區

為環境保護而形成的行動組織,如屏東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在鄉村地區也有為了保護家鄉土地而動員的組織,譬如為反水庫而組成的美濃愛鄉協進會

為重建原住民意識而組成的《原報》

也有為了本土文化而創辦的在地團體,如新港文教基金會

以及各地以重建地方認同為出發點的各地文史工作室,如台北地區的滬尾文史工作室、三角湧文史工作室(三峽)、南部的牛罵頭文史工作室、橋仔頭文史工作室等等

  民間自發的行動,促使執政黨與反對黨都開始提倡「市民主義」、「社區主義」,李登輝總統的宣示,帶動中央政府的各個部門,如文建會、環保署、農委會、經建會、教育部加上社會司等等,爭相以「社區營造」、「社區參與」等口號為號召,推出不同的補助獎勵計劃,前所未有的充足經費,以及專業人力的大量投入,帶動了社區發展如火如荼在各地進行著。

  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領域的人,建築的、環保的、福利的、文史保護的、農業推動的、政治的、醫療的、社會教育的…等等,都在運用社區工作的方法來參與社區。1998年里長選舉時,更有人以居民對談的方法來收集歸納「里政白皮書」、有人則以社區經營為號召運作組成「專業里長連線」來打里長選戰。

  社區不再祇是由上而下的政府政令,或為抗爭特定傷害或議題而結合的組織,相反的,「社區」被期待是可以為人們帶來快樂與希望的解藥。這樣的發展,讓人亦喜亦憂:喜的是,將會有更多的人與資源投入對環境與生活的關懷中,憂的是,在一片「社區經營」、「社區改造」聲中,我們是否清楚這是─

「誰的關懷?關懷什麼?
 誰的參與?如何參與?
 誰的改變?改變什麼?」

  未經深思、溝通的介入,帶來的可能是干擾與破壞;急於吸納資源進入社區的人們,是否考量到同時帶來的衝突與競爭?這是值得每個投入社區工作的人與團體隨時反省思考的。

手冊內容

回頁首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1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