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內容我們已經介紹了社區工作的內容,對有心嘗試社區工作的人相信是一個導引及開啟。
由於「社區主義」的風行,有越來越多的社區找到自己的特色,建立屬於自己的風格,也有越來越多的有心人開辦社區工作者的訓練活動,教授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或是分享社區工作的經驗。
一、坊間的社區人才培訓
這樣的訓練課程大概分成兩種路線,一種是以社區工作的基本概念出發,介紹一些社區工作的方法。課程內容大約有下列幾項:
1. 社區工作的基本概念
2. 社區工作的過去與未來
3. 瞭解社區需要、召開居民會議
4. 社區觀察與記錄
5. 社區計畫訂定、實施與評估
6. 案例分享及經驗交流
這種類型的課程通常設計成16-20個小時,有些是分成4個星期,或是兩天完成,而這些課程大多採用教授、座談及參觀的上課方式。
而本會過去也曾經辦理社區種子的培訓課程,內容與上述的差不多,只是我們採用參與式的上課方式,除了在課堂上鼓勵參與者表達看法,更設計回家作業讓參與者能在每次課程後就能累積實作的經驗。這樣的方式,對參與者而言「邊做邊學」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但對帶領者而言,挑戰就比較高,需要一些帶領小團體討論的技術及經驗。
另外一種類型的課程是以「文史」為主題,課程內容如下:
1. 社區工作中的文化導覽
2. 活動領隊與導覽者的角色
3. 導覽的資料運用
4. 企畫執行、活動安排與與流程實務掌控
5. 相關行政作業、經費編列、使用與結案報告
6. 導覽經驗分享 7. 田野實察
這類型的課程通常設計成3天,在教學設計上讓學員透過全程參與來學習,包括安排活動的前置作業,掌控實際解說、活動進行步驟,甚至是活動結束之後的行政業務處理。也安排小組討論時間與實務,增加參與者的經驗交流機會,及進入田野現場,進行實際操演,與課程所學作比對,並累積實務經驗。
這兩種類型課程的背景內容雖然不同,但所欲傳達的訊息內容是相同的,端看參與者個人的興趣。
當然,我們無法期待經過這樣的課程,參與者就會對社區工作瞭若指掌,且能隨心所欲的進行社區工作。或許這些課程最大的功能是在,開啟一般人對社區工作的夢想與步伐,至於後續的功課,我們相信「做」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每一個社區有不一樣的需求和特色,因此沒有一種適用各個社區的方法,唯有經過你在自己的社區努力過、體驗過,你才會知道你的社區適合哪一種方法。
二、社區自行辦訓練
除了剛才介紹的坊間訓練之外,你也可以在社區自己舉辦社區人才培訓課程。如果在你的社區裡有一些與你志同道合,願意一起為社區努力的人,那自己在社區辦訓練是可行的辦法。一如上面提過的,每個社區有不同的需要與特色,因此每個社區需要不同的工作方式,透過社區內的住民一同思考、分享及討論,或是研讀一些相關的書籍,都可能出現適合的點子或方法。而這種訓練課程通常專注於,居住在這個社區的居民有些什麼樣的經驗?他們對社區的認識有多少?他們希望社區成為什麼樣子?該如何使社區成為心目中的樣子?…等這些以自身經驗出發的問題。
當然,如果為了提高參與者的興趣,或是滿足人們對專家的依賴,邀請學有專精或是有豐富經驗的社區工作者和居民一起討論、思考,也會創造出不同的過程及結果。
三、社區中的人力資源開發
社區工作是長期的,也是多元發展的,所以需要的人才相當廣。或許初期需要有號召力、組織力強的人參與,但當有一天要舉辦社區美食大展時,社區的主婦就是相當重要的人力資源。
因此,社區中的每一份子都是社區的人力資源,社區工作需要每一位居民的參與,而居民也需要透過社區工作實現他們自己。如果我們將社區比喻成一個銀行,那社區居民便是銀行內的存款。要瞭解社區居民的才能,可以透過社區調查瞭解,或是在居民大會時讓居民輪流填寫人力資源表,該表可以是開放式的,或是設計好選項讓居民勾選。
居民透過參與社區活動增加自己的才能及自信,也是社區工作的一大目標。因此,社區工作者在設計活動時應儘量運用居民的專才,或是透過居民間的互相教導,增加居民表現或學習的機會。例如:對於園藝有特別研究的居民,可以教導其他有興趣的居民,並一同規畫社區內的庭園花樹。或是擅長帶小孩的媽媽,可以是社區重要會議時臨時托兒的負責人,也可以和其他爸爸媽媽分享育兒的經驗,甚至成為社區父母讀書會的召集人。
當然,有些時候社區需要某些專才,但在居民之中沒有這樣的人才,那就必須藉助社區外的資源。通常會先訓練幾位種籽,再由種籽擔任社區內的講師教導社區居民。而這樣的訓練,除了邀請講師在社區內辦之外,也可以讓種籽參與社區外的相關活動,或是鄰近的幾個社區共同舉辦。例如最近吹起的「環保風」,就非常適合以這樣的方式進行。
總之,社區工作沒有一定的形式,只要能讓居民參與,讓居民在過程中得到快樂、成就感,增加居民對環境的信任及控制感,都是可行的。在後面第十章(第131頁),你將可以看到很多有創意的社區工作點子及方法,你也可以在自己的社區好好發揮你的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