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社區發展始末

跨世紀的 社區營造課題

一、1960年代的社區發展

  台灣從民國五十四年開始,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社區發展運動影響之下,在全國各地推動了社區發展工作。

  當前的社區發展工作,標榜的是全面性的社區生活品質的提昇。而它的內容就是所有大學社會工作系學生都耳熟能詳的「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及「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卅年來它的成就如何呢?我們常常得到兩種極端的反應。第一種是官方說法,如根據台灣省政府的資料:

  台灣省自民國五十七年九月開始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以來,…先後訂頒「台灣省社區發展十年計畫」、「台灣省社區發展後續第一期、第二期五年計畫」、「台灣省現階段社區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台灣省基層建設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年度社區發展計畫」…,迄八十五年六月底共輔導成立四千一百六十一個社區發展協會,除省政府所編列經費外,各級政府及民眾捐助財物、配合款達三百二十九億二千二百餘萬元,受益人數高達一千四百二十二萬餘人次,對縮短城鄉差距,均衡地方發展及改善基層民眾生活環境助益甚鉅,係台灣光復以來對人民生活影響最深遠且最普及的一項施政建設。

  另一種極端反應是來自社區民眾,諸如:「社區活動中心也沒有什麼功用,平常就是關蚊子,只有選舉時當投票所,頂多婚喪喜慶借來當會場…。」「有嗎?我們這裡有做過社區發展嗎?」。

  事實上,台灣的社區發展一直都是由社政單位以行政的方法,根據社區發展工作綱領或綱要,由上而下採全國統一模式來推動進行。從全國來看,由於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政策的規劃與行政指導,卅年來,各地的社區活動中心一幢幢地落成,媽媽教室一一地開班,黃金榕延著社區道路一路開展,好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到了年度考核時,政府官員手持評分表煞有介事,社區男女老幼列隊歡迎,舞龍舞獅力求表現好不熱鬧。

  在當年開始推動社區發展時的政治社會時空,社區要發展的項目是實質環境,例如社區中的道路、排水溝,家戶環境衛生等。而一切的成果所要彰顯的是政府照顧基層的美意及人民對政府的感謝與擁戴,因此,工作重點在於如何成就國家而不是如何凝聚社區意識。社區發展是國家建設的一部份,且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時候,社區發展是吸收民間的資源及勞力來實現基層建設工作的好方法。

  一切努力是為了各級政府要績效。如此由上而下運用行政力量努力推動所得到的結果是,活動中心雖然一一落成了,卻是不合法的違章建築居多,以致有些至今還無法裝接水電。而年度考核項目列出來但社區沒辦法(來不及)辦理的,就到處去借將;或向學校、或向寺廟、或向農會,將本來由其他單位主辦的的活動或組織硬是套上社區的外衣,說是社區建設的成果。這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合演一場國王的新衣。

  許多縣市政府社工員在這過程中被賦予「協助」、「輔導」社區發展工作,她/他們以為終於有機會將學校所學的社區組織與社區工作知能付諸實踐,沒想到起跑之後才發現她/他們懂得越多越痛苦,因為在這過程裡社工員的角色不過是上級規定的傳令兵,軟硬兼施希望社區能如期完成所有考核規定的項目。在考核評鑑時的社工員則搖身一變成為化妝師,為了資料表格的加工或作假而加班趕工。

  僅管如此,走過的終究留下了痕跡。活動中心留下來了,黃金榕生命力旺盛,如果沒有阻礙交通,也仍在社區道路上招展迎人,有不少社區的媽媽教室仍以插花、烹飪、土風舞加上新興的成長讀書會而存在著。

一、1960年代的社區發展
二、80年代的社區反抗
三、90年代的生命共同體建構
四、下一個世紀的社區課題 ?

回頁首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1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