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有創意的社區組織

六、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服務

       -山地醫療與部落重建-    

˙緣起

  全民健保於八十四年三月開辦之後,全台灣大部分地區民眾都享受到健保的好處,但位於山地離島偏遠地區的民眾,仍因醫療資源的缺乏以致於有健保而無醫療,享受不到健保政策的好處。有鑑於此,健保局於各地尋找合作醫院,期望能尋找出解決山地離島偏遠地區的醫療、健康問題。

  埔基是在四十年前,由二位挪威宣教士-徐賓諾、紀歐惠,和台灣的史懷哲-謝緯醫師所建立。從埔基過去的發展史來看,不論是為了原住民所做的「山地巡迴醫療」,或是為了治療貧窮肺結核患者所建立的「肺病療養院」,及民國五、六十年代為了收容照顧小兒麻痺病童所成立的「小兒麻痺之家」,無一不是因感受到當時社區民眾的需求而努力籌劃經營。

  健保局提供醫療服務的需要,加上埔基對山地醫療的使命,促成了從八十六年九月開始的:南投縣仁愛鄉四個偏遠部落(力行、發祥、法治、中正四村)的山地巡迴醫療及衛生保健計劃。

˙想法

  原住民部落大都地處偏遠(以法治村為例,由醫院到部落只能以四輪傳動車上山、路程顛簸將近二小時),導致山地部落缺乏醫療資源,加上路況又差,交通成為阻礙原住民就醫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當埔基把醫療送上山時,卻發覺單純提供診療服務對原住民的幫助非有限。埔基看到的是:仍有不少人因經濟困難或其它原因無法加入健保或續保;有些人因衛生知識的不足而將像白內障這樣的疾病視為無法治療的疾病;慢性病患的照顧;意外事故;酗酒…等等問題。凡此總總使埔基發現在社區中有許多因素如交通、經濟、教育、語言、文化等常是影響原住民就醫甚至是其健康的阻礙因子,埔基思考做為醫療人員,該怎樣來思考台灣原住民的健康問題呢?

  當埔基在尋思原住民醫療問題的解決之道時,是否仍然僅限於從醫療保健的觀點出發,而忽略了其它部分,當看見原住民部落中有那麼多孤苦無依無人照顧的老人,因父母忙於在外工作、或因家庭破碎,無人看顧而無心就學的小孩,或因課業落後沒有目標的青少年,或因在外工作遭人歧視、受傷致殘、就業升遷困難的青年,面對自殺、酗酒、意外等層出不窮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若忽略了這些問題而專注於醫療工作層面,所做的只是在「補破網」而已。

  這樣的思考之下,埔基選定了仁愛鄉的法治村,擬訂了一個社區發展計劃,並將教育和社區整體發展列為法治村-布農部落發展二年計劃中的二大方向,希望能透過醫院的介入,結合政府、民間的力量,一起來幫助原住民改善其社區內的問題。

˙看看他們怎麼做?

  不同的出發點,會帶來不同的工作方式,埔基以其長時期關心原住民部落的經驗,了解山地鄉的醫療問題,不單從醫療角度可以解決的,他們希望透過一些社區工作方法的運用,可以陪著法治村發現自己問題、開發自己的資源、動員自己的能量,發動部落重建的過程,以建立部落運用資源,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

1.準備期

  瞭解部落除收集各種與部落相關的交通、環境、經濟等社區基本資料外,並召開村民大會辦理「巡迴醫療說明會」,引導居民整理看病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並請村民提出期待的服務時間,也因此,埔基訂出非常特別的「特早門診」以配合村民的勞動習慣。

2.與部落建立關係

  醫療隊花了很多的時間拜訪和參與村中活動,在過程中收集建立法治村內領袖及重要人物名單,並讓村民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醫療隊的朋友,增加信任的基礎。

3.啟蒙、人才組織

  埔基醫療隊深知自己是外來的資源,不宜、也無法成為部落的未來發展的主導者。他們願意扮演催化觸動的角色,因此乃透過「社區觀摩活動」,帶領部落中有心人士,遠赴台東延平布農部落參觀訪問,透過對談去了解另一個布農部落的發展經驗與想法,並思考自己部落的狀況、資源與發展的可能選擇。

  並透過義工隊的召募、組織,讓關心自己部落的人可以聚在一起互動討論,透過議題討論與聯誼,去發現、創造可以做的事,並在討論與做事的過程,發展伙伴關係。

4.活動與服務

  介入社區,除了固定的門診醫療、家訪、衛教之外,尚發展了許多活動,包括聯合中興大學山服社、馬偕護校及部落熱心人士所做的問卷調查(發現社區的問題及社區的需求)、電影欣賞(風中奇緣)、聯合台中仰望之家辦理的「生命的分享-酒的誘惑」;「發現故鄉-美麗武界的老照片展」、結合大專生辦理的教育營、情人節村民聯歡晚會…等等。

  並協調衛生所將舊衛生室借出來,由埔基與村民共同合作整修設計,成立屬於法治村的「社區活動中心」,未來,將由村民與社區幹事(現由埔基資助)共同來規劃經營。

  由各項活動的推展,可以看到埔基試圖在活動與服務的提供過程中,增加自己對部落的認識,也引導村民經由互動、發現自己的問題與特色。

˙特色

  提供醫療服務,改善山地部落的健康狀況是醫院介入的目的,然而,如何提供?提供什麼?能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埔基的經驗裡,他們做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嚐試:

1.

與教會合作召開村民大會,聽取村民對醫院前來提供服務的意見與期待,並依村民的提出的生活時間表訂立醫療服務的時間。如將門診時間定為清晨六點與晚上八點,以符合村民的勞動時間。

2.

以醫療服務的角色進入社區後,試從不同的活動來組織部落的人力、發掘部落的需求、尋找部落的能量與資源。

3.

各項服務工作的核心點是製造部落居民互動的機會、協助部落思考。

4.

具體的醫療部份,亦非常不同於傳統的上山義診,讓村民可以穩定地期待何時有門診,且門診時間一周達四天之多。

5.

由醫院出面協調,並出資聘用社區幹事(一位當地的兼任幹事、一位專任幹事),希望透過社區幹事的組織協調、處理一般庶務等,或許可以解決有想法卻無人執行的問題,讓部落的發展有好的開始。

6.

運用健保局、醫院的資源,並隨時結合部落內學校、教會、大專山服社的資源。雖然需要花費較多的協調力氣,卻能讓資源有最大的發揮。

  或許這些特色,對一般的社區工作者來說,並不特殊。然而,埔基的醫療服務隊在辛苦的執行健保局所支持的醫療診療之外,願意再投資那麼多的時間與資源,以陪著部落一起成長的心情,發展一系列的活動與服務,是值得佩服的。

˙基本資料

 埔里基督教醫院中部山地醫療研究中心
   主 任 李智貴
   專 員 洪得恭
   地 址:埔里基督教醫院中部山地醫療研究中心
   電 話:049-912151ext2699
   傳 真:049-915444
   關鍵字:埔里、部落重建、原住民、山地醫療、社區參與

有創意的社區組織
一、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

二、台北縣書香文化推廣協會
三、芭樂園

四、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
五、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中區服務處
六、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服務
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八、全景傳播基金會
九、福德社區

回頁首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1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