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有創意的社區組織

九、福德社區

    -貧民社區發展的可能-

˙緣起

  貧窮是必然存在於每個社會的,如何照顧窮人、如何協助窮人脫離貧窮也是每個社會和政府組織要面對的問題。長期以來,台灣的救貧政策是以「避免造成依賴」以及「嚴苛的救助標準」為主軸,雖然各縣市政府都有社會工作人員擔任低收入輔導工作,但有限的社工人力、加上龐雜的服務工作內容,真正能用來長期對低收入戶進行探訪、關懷、輔導工作的時間實在少之又少。

  貧窮者(貧民不好聽,所以改以「低收入戶」稱之)的需要是多重的-食、衣、住、行、醫療、安養…,在過去,住的需求,除非是年老、殘障或重病者可以住進政府的收容機構接受照顧,其他人都靠自己解決。台灣地區也祇有台北市和高雄市曾針對低收入戶興建「平價住宅」,而高雄市多年前也已取消了。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現有五個平價住宅,是市政府提供給台北市的低收入戶以借住或租賃方式進住的住宅。當年興建平宅的目的,或許是為解決窮人住的問題、或許是為將窮人集中便於管理。然而,20多年的累積與變遷,平宅呈現出來的是房舍老舊、老殘病弱者乏人照顧,問題重重。

  老舊、缺乏活力的問題,加上平宅數量有限,長時間來都有佔用、分配不公平的爭議。市府嚐試過很多方法來改變:如要求嚴格管理、引進義工團體進入社區幫忙打掃、辦理社區活動,當然,每次的動作都會有一些效果,但十分有限且難持續。

  就地改建以增加可使用的空間、或者改發租屋津貼以取消平宅措施,都是一再被提出討論評估的一些建議。或許是受到台灣各地風起雲湧的社區運動風潮的影響,也開始有人思考:是否有可能用一些不同的方式,來帶動平宅的生活氣氛?如果社區的感覺不一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現,是否更符合現代救貧工作的精神?

  而事實上,平宅是否改建?和如何協助貧窮者改善生活處境本來就是可以分開思考的。如果從平宅的住民出發,什麼才是他們所需要的「改造」呢?除改建外,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讓福德的社區氣氛、社區環境有一些不一樣呢?就在這樣的前提下,台北市社會局委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共同開展一個改善社區環境、整合社區的「環境改善行動規劃」。

˙想法

  社區營造、社區環境經營…,不論哪個名辭,一般人想到「社區經營」時,聯想到的可能是中產階級的社區重整、鄉鎮地區熱心居民的草根動員等,但鮮少有人會想到是中下階層人們的社區參與。

  雖然大家都同意:幫助窮人的最佳方法就是教他們脫離貧困的方法,但未脫離貧困或擺脫不了「窮」時的日子還是要過啊!平(貧)宅是不是一定會和「髒亂、落伍」劃上等號?平宅是否一定就是都市形象之瘤、是要「被改革」的對象?除了給予物質的資源,還有沒有其他協助貧民脫離貧困的方法?一些國外貧民社區居民參與改造的成功經驗,有沒有可能在台灣也試試?

  從這些問號出發,一群台北市社會局的公務員以很不公務員的思考方式,積極的開展一系列的「首都掃貧計劃活動」-結合國內外的學者、救貧工作者辦理研討會、辦理貧窮體驗營、組織平宅青少年、辦理以訓代賑、福利郵差等等,甚至全面體檢、修改「台北市社會救助辦法」,讓台北市的救助工作增添諸多活力。

  國外的經驗中,不乏由學校師生進入貧民區,進行參與式觀察和協助改造的工作。台北市社會局選定了五個平價住宅中,建築最老舊、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福德社區(也是五個社區中居民同質性較高的一個),結合了學院內的社會發展研究者,開始了一個柔性的、另類的都市平宅社區改造實驗。

  簡單來說,這場推動各項改造工作的出發想法是:一方面藉著活動刺激帶動社區居民的活力,一方面希望透過強調居民參與,提高居民的自主性和認同感,甚而形成改造環境的長遠動力。另外,也希望透過這場社區實驗,摸索出未來台北平價住宅的發展模式。。

˙看看他們怎麼做?

1.外來資源之融入

  由社會局引入的外來資源,首要任務是融入社區的原有體系。因此,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的工作小組首先成立在地的工作室,進行社區調查分析(包括人口與環境特性、外部資源、居民的動員力與活力等)。

  根據工作室的初步觀察,福德社區居民既有服務組織之間的互動模式有幾個特點:住戶和平宅的社工單位之間的關係是上下式的依賴關係,由社工室主導規劃與推動社區活動,居民則強調齊頭式平等的資源分配規則,但沒有興趣參與正式的公共決策過程,居民之間習慣人際間的耳語傳播,並沒有正式組織的社團。

  在開始的調適階段中,新工作室與原來就派駐在平宅的社會工作員之間要如何配合?如何讓居民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以每週三下午固定舉行名為「福德咖啡時間」的工作會議,讓平日以個案的輔導協助為主、對社區資源的熟悉度高的平宅社工員;可以和帶來不同的活力與觀察的新工作室成員間,有良有的互動溝通時間,彼此可以互助互補互相幫忙。

2.公共參與之提昇

  為了養成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習慣,工作室舉辦了一連串的活動,包括「妳我都是好厝邊」座談會、「防雨遮陽」環境造物票選、社區老人旅遊、老人旅遊攝影比賽,並且改變傳統的歲末清潔比賽規則,以強調團體表現評分、增加榮譽的精神象徵來沖淡物質誘因等方法,試圖引導居民從個人住家步入公共生活領域。

  此外,為了協助社區內既有的小團體重新聚合、發揮積極的帶頭參與作用,並減低居民對結社的陌生感,由工作者尋找社區的領袖型人物,成立義工團體「福德松柏隊」,輔導「福德電影欣賞社」採用多元的聚會討論方式,發行「福德週刊」等,並且特別舉行社團成立暨週刊創刊茶會,以正式的儀式宣告,希望帶來外部觀眾的肯定,轉化外界對社區的負向烙印,增加居民的自信。

˙特色

  改善平宅的生活品質祇是面對台北市貧窮問題、貧民需要的一個環節,就台北市社會局而言,現階段在福德平宅所推動的方案,是他們諸多嚐試中的一個。然而,在這個方案裡,我們看到的一些特色:

1.

政府部門嚐試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平宅的問題,並且願意主動引介專業的外來資源協助社區組織工作。

2.

外來資源的介入,帶來不同的觀察角度與期待,也帶來新的活力。

3.

引介新的人力與資源,因此,人員有餘裕去和住民接觸,試著調整居民所習慣的「由上而下」的專家計劃模式,讓居民有更多參與工作規劃的感覺。

4.

習於等待政府的補助與救援,反忽略本身所具有的資源。本項專案的特色在於,試圖透過一系列的設計,增加居民間的互動、強化居民之間的橫向連結;並且讓居民有較多的參與機會與經驗,試著創造工作者與居民間的「伙伴關係」,改變關係模式。

  採借西方貧民社區的改革經驗,依當地社區生態調整,以尋找本土的社區改造模式。

˙基本資料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第二科
   負科 長 黃春長
   專 員 黃佩芬
   地 址:台北市市府路1號
   電 話:02-27256962
   傳 真:02-27597770
    關鍵字:政府、平價住宅、低收入戶、社區改造 懷

有創意的社區組織
一、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

二、台北縣書香文化推廣協會
三、芭樂園

四、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
五、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中區服務處
六、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服務
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八、全景傳播基金會
九、福德社區

回頁首


開拓•蕃薯藤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95-2001 Frontier Foundation; Yam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